琦君散文(琦君散文精选读后感)

《粽子里的乡愁》琦君散文

①在异乡,越是没有喜庆的气氛,越是怀念旧日的喜庆场面。

②端阳是一个很大的节日,也是妈妈很忙,大显身手的时候。想到她那双灵活的手,包着边角精致的饺子,仿佛立刻闻到了饺子的香味。

③妈妈的粽子种类很多,有莲子的,也有红枣的,只有少数是专门为佛设计的素食粽子。肉馅豆瓣酱饺子、猪肉饺子、火腿饺子都是可以给祖先吃的,用完后会被称为“子孙饺子”。吃了它会保佑子孙后代。最受欢迎的是红豆饺子,白粽子和灰汤饺子。除了家人的享受,还要施舍乞丐。母亲总是为乞丐准备很多食物,美其名曰“傅贵粽子”。

④我在大爱吃灰汤圆。那就是把干稻草烧成灰,铺在白布上,用开水冲掉。滴落的热汤呈深褐色,含有大量碱。将包好的白粽子放入灰汤中浸泡一段时间(约一夜),捞出煮熟。它们是浅棕色和碱性的灰色汤圆。那种特殊的香味是其他粽子无法企及的。我可以一口气吃两个,因为灰汤水饺不仅不碍胃,还有助于消化。过节吃多了,我妈会把灰汤粽子烤成灰,让我用开水送服,这样胃才会舒服。这是纯天然食物的天然疗法。我妈总说我是在灰汤圆里长大的。几十年来,一想起灰汤圆的香味,就向往童年和家乡的快乐时光。可是今天去哪里找干稻草烧灰做灰汤?

⑤端午节,一大早就有乞丐来讨粽子,包得满满的。我帮长工阿荣拎着丰盛的粽子,一个个分着吃。我非常忙。乞丐经常会大声喊:“夫人,升官(意为多给)。你在黑暗中走向黑暗,就会积累福报功德,保佑你富贵荣华!”妈妈总是从厨房出来说:“你有福了,你有福了。”

⑥乞丐走后,我问我妈:“他们要饭有什么用?”我妈严肃地说:“别这么说话。谁能保证一生幸福?谁能保证下辈子会不会有福气?傅还得自己修。永远善良,珍惜祝福才是最重要的。不是所有的乞丐都懒惰,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做了错事,失去了他们的财产。上一辈有些没有积福,害了他们。看那些孩子,和父母一起在太阳下和黑夜里乞讨。他们做错了什么,犯了什么罪?”

⑦母亲的话给了我很大的打击。所以,每次看到乞丐背着的婴儿,他们的小脑袋晃来晃去,晒着太阳淋着雨,我就有说不出的心酸。当我把饺子递给小乞丐时,他们伸出黝黑的手,说:“谢谢!”睁大眼睛,看我的新衣服。很多都和我差不多大,差不多高。我会想,他们为什么是乞丐?为什么我住这么大的房子,有好吃的,有书看?想想我妈说的,谁能保证一辈子幸福,我心里害怕。

每年端午来临的今天,我很少吃粽子,也吃不到香喷喷的灰汤粽子。母亲细腻的手艺,琐碎的小事,只能在无尽的留恋中追求。

找到渡口,找到渡口,在哪里?

①我去过常州市小小的瞿秋白纪念馆三次。从我第一次看到那栋黑色的老房子,我就想写一篇文章。但是六年过去了,我还是没有写出来。瞿秋白真是个谜。他博大精深,你看不清楚,摸不出来。你写不出来,但你放不下。

②我第一次去纪念馆是在1990年。这座纪念馆是屈家的老祠堂。祠堂前有一条河,河上有一座桥,叫邓氏美蓉桥。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,我惊呆了。我找到了渡船,找到了渡船,它在哪里?瞿秋白承诺自己是一名职业革命家,但从这个渡口开始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。

③如果秋白是李悝jy式的人物,喊一声“砍爷爷!20年后,他又成了英雄。”也许人们已经忘记他了。他是一个学者,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。看他的照片,一张精致却有些苍白的脸。他首先不是持刀者。他在黄埔军校和上海大学讲学,才华闪耀。观众挤满了礼堂,爬上窗台,甚至学校老师也挤进来听。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,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眼睛。瞿秋白的文采曾经如何打动一代人!秋与鲁迅、茅盾与郑振铎,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,是比肩而立的。他应该知道自己身上蕴含的文化价值,应该去书房实现这种价值。但他没有。他目睹了人民的沉浮和党的灭亡。他举起双臂,跳入黑暗中。只要能为社会的进步照亮一步,他就毅然举起全身,自燃。

④如果秋白的骨头和身体一样虚弱,一被捕就招供,历史早就把他遗忘了。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,就给宋希濂发了一份紧急电报,要求处理此事。我在宋朝黄埔的时候,听了他的课,举行了学生仪式,用师生之情劝他投降,还派了军医给他治病。他已经下了死的决心,说:“减轻一点痛苦是可能的,但治愈疾病是不必要的。”当一个人明白了生死的意义,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力量和冷静。这不是靠身体上的耐力和感情上的投入就能做到的。理性的力量和赛道的延伸一样坚定。刑场前,秋白唱着《国际歌》和《红军歌》,淡定地走向刑场,高喊“中国共产党万岁”,盘腿坐在地上,任由敌人开枪。从被捕到死亡,这里没有死亡的恐惧。

⑤如果秋白当时只是喊喊口号,献身革命,人们也许不会怀念他,研究他这么久。偏偏在临死之前,他又匆匆写了另一篇《多余的话》。看看他在短暂的一生中,对国民党右派在国共合作中的批判有多坚决,对陈独秀在党内的右倾路线的批判有多尖锐。他主持“八七会议”,决定武装斗争,永载史册;他在狱中与敌人冷静搏斗,最后英勇就义,悲泣天地,感动鬼神。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时期。但他拒绝了。他觉得自己真的很渺小,配不上党魁的头衔,于是用手术刀解剖了自己的灵魂。别人把他看做一个光明的结论,这里他却要说光明前的阴暗或者光明后的阴影。世界上有多少人在抹、挖空来装扮自己的历史,试图藏恶扬善。他不愿意。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,看他死的从容,他是平原上的一座山,令人崇敬;我们再来看他的解剖,他是一座面对深谷的山峰,风在呼啸,林在咆哮,极其险峻,给人更多的思考。他是一个内心纵横交错,开放如白纸的人。

⑥在这座老祠堂里,我年复一年地来来往往,一次又一次地徘徊,我想象着当年面前的那条河,还有渡河的船只。他出门上船,一定是想到了“无人渡舟”和“轻取罗尚,独自上船”。这是多么悠闲的生活,多么优美的诗篇,多么宁静的港湾。他用多余的话反复表达对文学的热爱。他多么想靠在那个码头上。但他没有。直到去世前一刻,他还在探索人生的归宿。他花了一生的时间试图找到一个渡口,但最终他没有找到一个好的码头,这真是一个悲剧。但就是这种悲壮的遗憾,让人们用一生的一次、两次、十次记住了他。只是一个人没有天赋,或者有一种天赋成为一种东西也是可以的。可惜他一件事都没做,甚至一件事都没做。这是后人遗憾的。你看岳飞的诗写得多好。他有文采,但世人只记得他的武功。辛弃疾是个有才华的人。他年轻的时候率领一万义军抗金到宋朝,南宋政府不需要他。他只能“酒后看剑,梦里吹喇叭”。后人只知道他的字。瞿秋白文人治国,却因政事失败而起死回生。如果他只是大度,什么都没说,也许早就注入历史的年轮了。但他说了一些似乎多余的话。他觉得探索比抵达更有价值。项羽战败时,虽然前面有渡口,却不肯渡河。如果项羽是被刘邦打死的,或者是失败后渡过乌江,那还不如自己在河边捅一刀,给历史留下持久的回味。项羽在面对生的希望时举剑自杀,秋白在即将成名时举起手术刀。两人都把人生的价值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。做人,宁可舍弃自己的东西,也要成为自己的心。

⑦秋白不朽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5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